拉孜县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辖县
拉孜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
历史沿革
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
吐蕃王朝建立前后,拉孜为诸部落分据。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在这里设千户、百户。随后的帕莫竹巴、藏巴第司和噶厦政府等历届西藏地方政权均在此设置了拉孜彭错林两个宗,以及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溪卡。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起由扎什伦布喇章管理。1959年12月将两宗四溪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1968年7月,县府从拉孜镇迁至曲下镇。
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拉孜县属于日喀则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其中半农、半牧乡四个):拉孜镇曲下镇查务乡芸普乡、扎西岗乡、锡钦乡扎西宗乡热萨乡柳乡曲玛乡彭措林乡。共有105个村(其中纯牧业村10个)。全县共有482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20多个游牧落住点。县人民政府驻曲下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处于东经87°24′-88°22′,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市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即219国道由县辖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318国道相连,向西北可经阿里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本县境内总长122公里。县驻地区下镇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经日喀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大县之一。辖区总面积4505平方千米。
气候环境
拉孜县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少雨雪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五年气候可分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热、日变化天、年变化小,春秋季气温升降缓慢,雨热同季,燥旱同季,冬春干燥且多大风,年平均气温为7.0℃。绝对最高气温28.2℃,极端最低气温-25.1℃。因高原奇异多变,气候、降雨量极不稳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达355.1毫米,1982年降水量最少,史有122.9毫米,全年降水百分之九十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降水天数平均为70天,日最大降水量为36.5毫米,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极不降雨雪,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多集中在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中旬,年平均风速为3.1m/s,最大风速曾达20米/秒,由于年日照时数高,风多风大,降水偏少,气候极为干燥,相对温度只有百分之四十,而空气温度仅为百分之十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雨季到来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庄稼幼苗生长,造成粮油减产,农民减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平均每年受雹灾和霜灾面积约为2.3万亩,损失粮油300万斤至500万斤,对牧业生产威胁最严重的是春雪灾和冻寒。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拉孜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382.6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29.95万公顷,耕地总面积7840公顷(其中,可灌地占61.6%,保灌地占38.4%),农村人均耕地2.63亩(0.18公顷),草场总面积449.2方亩。
拉孜县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地及未开垦利用的荒滩地等类型。耕地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江、萨迦河、芒嘎河和热曲河谷的冲积平原和洪冲积倾斜平原,耕地地势平坦,河水易于被引用、灌溉。拉孜县土地资源丰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对荒地进行了大面积开垦,除现已开垦种植利用的土地外,其余土地开发、改良、改造潜力很大,且土地相对集中,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较好,便于开发利用。全县“三宜”(宜农、宜林、宜牧)土地面积达6186.67公顷,其中,可开发为农用的荒地达2286.67公顷~4580公顷,可开发为林、牧片地的荒地达1606.67公顷。
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铭、铁、金、铜、、砂等这些矿产主要分布于中尼公路沿线和拉孜镇附近等地,但因矿产诸景,品位均未探明,无法开采。
动物资源
拉孜县珍稀动物资源有:灰颈鹤、獐子水獭岩羊黄羊黑颈鹤、雪鸡、野鸭、野驴、羊邻、狐狸、天鹅等,尤其是颈鹤极为珍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在县境内栖息繁殖的有300多只,部分野生动物如獐子,黑颈鹤等具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资源
主要有藏青杨、藏红柳、沙刺、银白杨、榆树、柏树、剌柴等。果木树极少,据统计,全县有苹果树300余棵,桃树1000余棵,核桃树10棵。此外,还有少许的红景天,雪莲花等药材滋补佳品。
水资源
拉孜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总人口45895人。男女比例为1:1.01,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7.92。
各乡镇人口:曲下镇5166人、拉孜镇5416人、查务乡3393人、 芒普乡3104人、 扎西岗乡6153人、锡钦乡5717人、扎西宗乡2604人、热萨乡3304人、柳乡3362人、曲玛乡4155人、彭措林乡3521人。
截至2011年,总人口52616人,其中城镇为2520人、农牧民人口为50096人。
截至2020年末,拉孜县总人口6.5829万人。
民族
拉孜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均为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及其家庭子女,藏汉人口比例为1:0.0015。
经济概况
综述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73亿元,同比增长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00万元,同比增长22.75%;完成税收收入2599万元,同比增长47.67%;公共财政累计支出15.17亿元,同比增长1.21%;存款余额11.46亿元;贷款余额15.66亿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6.9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亿元,同比增长11.7%;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5元,同比增长13.7%;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5亿元,同比增长20.9%。
拉孜县历来是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自1980年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是西藏自治区十个重点商品粮基础县之一,“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十八个县之一,是西藏自治区西部农业与牧业生产的结合部。
“十二五”时期,县级生产总值达到11.66亿元,年均增长22.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218元,年均增长1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44万元,年均增长13.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60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19.3亿元,年均增长21.8%的目标。
第一产业
农业
拉孜县粮油亩产从1951年的68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87公斤,1989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1.98万吨,其中油料作物总产0.13万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0吨,粮油总产比1952年增长3.67倍,人均产量525公斤;到2000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8219万斤,拉孜县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白菜、西红柿、黄瓜等。到2010年拉孜县共有蔬菜大棚560座,年产西瓜43.59万斤,年产蔬菜58.5万斤。
牧业
拉孜县到1989年全县牲畜存栏达28.52万头(只、匹),比1952年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栏牲畜总头数达5.63达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948.75吨,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吨,酥油72吨,山绵羊至产量78吨,山羊绒,牛绒15.4吨,山绵羊皮,牛皮7.3吨,全县人均占有牲畜7.6头(只)。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方面在解放前为零,解放后特别是自1980年后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1万多亩,其中当年零星种植1687万株,年木材采伐量30立方米。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是藏青杨,藏红柳、沙棘树,银白杨,榆树,剌柴等,果木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较1980年以前有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力已占当时劳力总数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44.3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9%,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54.96元。
第二产业
拉孜县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企业2个,即粮油加工一个和械修造一个,职工人数达35人,全县工业产值为12.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1%,主要产品为糕点、青油、面粉等,特别是拉孜青油享誉后藏地区。民族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从事藏腰刀加工,卡垫加工,氆氇,藏鞋等生产,原料自行采购,产品自由交换销售,尤其是拉孜腰刀,曾在1971年初选为广交会商品,先后荣获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奖行销国内外,被作为地方名牌特产赠送贵宾游人。
第三产业
2011年,拉孜县劳务输出8685人(次),其中男性占多数,为6515人(次),女性2170人(次)。总收入1059.5万元,纯收入995.2万元,人均现金收入1219.9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4年,拉孜县共有15所学校(幼儿园)、10所农村学前两年双语幼儿园,包括高中1所、初中1所、县级完小1所、乡镇中心小学11所、县级幼儿园1所,全县在校学生8376人(其中小学4967人,初中3329人,高中80人)。管理在编在岗教师595人、退休教师22人。小学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到86.7%,拉孜籍学生入考大学率为18.6%。
科技
拉孜县到2010年年底相继建立了11个乡镇兽防站,共有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数14家,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约128人,科技特派员53人。在2009年拉孜县科技局被西藏科协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科普系统先进集体。
拉孜县农牧民科技特派员从2006年3人发展到53名,共开展科技培训10期,培训群众350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2100余份,科技图书3540册,播放反邪教警示教育和科技专题片5场,科普宣传受益总人数达8万余人次。
卫生
截至2010年底,拉孜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级妇保站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其中中心乡卫生院3个,普通乡卫生院8个。全县拥有病床8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1.9张。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6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2人。其中县级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名,其中正式干部33人,乡(镇)级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8名(其中正式12人),村级卫生员69名。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155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99.6%,大专以上学历18人,占11.5%,中专学历28人,占17.9%,无学历人员110人,占70.5%,中级职称3人,占1.9%,初级职称16人,占10.2%,无职称137人,占87.8%。截止2010年底全县参加合作医疗人员达49168人,占全县人口的99%以上。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拉孜县所辖11个乡镇,总人口52616人,城镇为2520人,农牧民人口为50096人。共为21家机关事业单位安置各类公益性岗位人员78人,2011年上半年,通过招聘公益性岗位,已解决80名城镇失业人员、“3545”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
交通概况
国道219线贯穿东西,连接着日喀则市,众多的县道、乡道,交通便利。紧邻拉日铁路日喀则站,交通方便。
风景名胜
芒普旅游区
区内不仅有名具建筑特色的佛教庙宇,而且有墓格林温泉,还有供人们小息的山间林长,草坪坎。特别是芒普乡秋古温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效很好,九世班禅生前曾在该泉沐浴半月余。
芒普温泉地处喜马拉雅山北坡,坐落于拉孜县芒普乡西南8公里的秋古村,距拉孜县城约30公里,海拔4100米,从半山腰的石缝中渗涌出五个小泉,流入两个各约20平方米的人工水池。温泉水的清澈程度随矿物质的性质而经常改变,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呈乳白色。据传对胃、胆、关节炎、眼疾、高血压、骨折、坐骨神经痛、皮肤病、脓疮等疾病疗效较佳。
拉孜木扎山石窟
位于拉孜镇拉孜村以西,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
昌木钦墓地
昌木钦古墓群系吐蕃王朝时期藏王墓葬群,位于拉孜县曲玛乡昌木钦乡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藏王墓葬群共有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为梯形,亦有塔形及长条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处封土边长78米,高达17米。现存墓堆为土成的台式平顶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高约15至20米,原为方形平顶,由于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已形成了圆形平顶,墓地竖有藏文墓碑和一对石狮,石狮雕刻粗扩古朴突为艺术珍品。
锡钦温泉
锡钦温泉位于拉孜县城以东10公里处,距日喀则市133公里。距318国道约0.5公里,海拔4010米,属天然性地下泉水,是日喀则地区“三大”有名的温泉之一。锡钦温泉水质好,清澈见底,无异味,热能适中。泉水含有氯以及其他多种化学元素,对各种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胃病、外伤引起的腰腿痛和脱发等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能够调整血压,对脑血管所致的瘫痪也有康复作用。
查木钦古墓群
查木钦墓群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海拔4100米。共有封土墓135座,殉葬坑28座,由一条冲沟分为A、B两区,A区居西,共101墓,殉葬坑、房屋遗迹、石狮、石碑等遗迹多处,墓依坡地地形分布,大墓居于高处,小墓居于周侧较低处,分布面积64.6万平方米。B区居东,共有封土墓34座,另有少量殉葬坑、建筑遗迹,分布面积近27万平方米。两区墓葬依封土形状可分六类,其中梯形封土墓98座,其宽边朝向坡下,封土最大者面积达4140平方米,最小者仅19 平方米;“凸”字形封土墓15座,均在A区,封土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封土后部(坡上端)凸出呈多层状;方形封土墓3座,皆在A区,封土面积皆80 平方米以下;长方形封土9座,多位于A区,封土面积亦多在80平方米以下;圆形封土7座,封土面积小于50平方米;塔形封土墓3座,平面呈方形共分五级收分,每级相接处砌石,顶部略呈丘状。殉葬坑A区26条,B区2条,均分布在“凸”字形封土墓及梯形封土墓的前面坡地低端,地面有块石砌建的条形石墙,石墙长度与封土前边长度相同,条数1~3条,石墙宽1米,间距2.3~2.5米,其中M6前殉葬坑上有三座石堆。房屋遗迹共2座,编号F1、F2。F1高出墓群约100米,外有石砌墙基、夯土墙体的围墙,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房屋遗迹两组,东南侧一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其内隔成3间,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西北一组为长方形、方形的两间,每间面积约30平方米。F2位于B区坡地高处,现仅存墙体一段及石台基一处,墙体残长7米,残高2.5米,厚0.7米;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长15米。石狮 1 对,分别镶嵌于梯形封土堆宽边(前端)的东、西两角,长方形基座,系整块岩石雕成,呈半蹲状,高0.95米,身长1.5米,方头大眼,宽背弓腰,后腿和尾部未细雕;风格古朴浑厚。石碑1通,砂岩质,长方体,碑首略呈三角形,整块条石修成。碑通高2.1米,宽0.46米,厚0.2米,碑身四面皆刻藏文,碑阳 32横行,碑阴28横行,西侧面32横行,东侧面25横行,均阴刻,部分文字漫漶不识,其内容主要述及藏王赤祖德赞(798~838在位)修建佛殿等事。碑侧有圆形石柱础一个,直径41厘米,高15厘米。
名优特产
拉孜藏刀加工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传统工艺, 钢质优良造型简洁,坚韧实用既可作生活用具,又可以防身及装饰之用。 拉孜藏刀刀锋锋利图案雕刻细腻,配有刀鞘。 刀鞘由白银黄铜有色金属制作,雕刻龙凤虎狮和锦华等图案,工艺十分复杂,共17道工序。在旧西藏铁匠艺人地位低下,铸造工艺难以有效传承,掌握拉孜藏刀铸造技艺的艺人极少,仅剩4户29人。 拉孜藏刀生产以小作坊生产为主, 年产销藏刀260把,因需求量大而产量极小,往往需要提前预定。
所获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3年3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6 11: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